夜话红寺堡-新华网

夜话红寺堡

2024-02-25 08:38:5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2月24日电 题:夜话红寺堡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邹欣媛

  傍晚,驱车驶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万家灯火点点闪烁,路边灯饰火红璀璨,西海固年味儿正浓。

  敲门来到王居银家,他今天要返回百公里外的矿井务工,晚饭开得早。媳妇常荣荣煮好元宵,做了一桌子菜,“生活总要有些仪式感”。

  王居银家是三室一厅,是近年专门给两个孩子买的学区房。以前,他和媳妇、两个孩子逢年过节回村,现在全家在城里团聚。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移民群众。但红寺堡并不是王居银的“老家”。“我们家原来在固原市彭阳县,离我打工的矿上300多公里,路不好走,来回一趟要两天。搬迁后,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他说。

  彭阳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这一区域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从西海固山沟沟的窑洞,易地搬迁到红寺堡区村里的平房,再到如今城区的楼房,43岁的王居银和父母两代人用了近20年。

  2005年,王居银全家从彭阳县王洼镇崖堡村搬迁到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柳树台村。头五年,他们在老家和新家之间“两头跑”,“那时候想法转变不过来”,2010年才彻底扎下根。

  观念一变天地宽。父亲王正保山里的40亩旱地变成了20亩水浇地,75岁的他雇人用机械种地收割;王居银成为煤矿的长期工,自学考证负责检查安全隐患。

  常荣荣敢想敢说:“丈夫的名字是居银,也许我们以后去银川定居,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好好奋斗一定能实现。”

  不远处,永新村8号民宿当家厨娘田静向全国发出邀请:来“西北第一移民客栈”做客。

  来到村口,看到大门古色古香,民居小院别有洞天,几户人家形成互相连通又自成一体的共享庭院,亭台树木,曲径通幽。

  夜晚,小院点亮大红灯笼。坐在炕头,田静告诉记者,赶上旅游旺季,民宿几个月挣五六万元,夫妻俩索性搬回来,守着家门赚钱。

  “厨娘也能独当一面。我们爱干净、爱做饭,来的游客多了,好手艺受到称赞,人也自信了。”田静说。

  永新村是红寺堡区第一批脱贫摘帽的村庄之一。借助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如今,主妇变主厨,住房变客房,小院变民宿,村庄更绿、更净、更亮、更美,真正让客人感受到环境干净、食物纯净、内心安静。

  入夜,敲门来到红寺堡的高档小区,看到环形补光灯照在22岁的康艳和她母亲脸上,更显她俩笑容的温馨。春节后娘俩抓紧开播,在她们位于红寺堡区电商孵化中心的工作室里,待发快递已经堆成了小山,就连以前全家居住的团结村小院,作为网店的后方仓库,也堆得满满当当。

  过去一年,康艳卖头巾帽子,网络销售额超500万元,不仅还清了家里欠债,还买了车和150平方米的新房,成为大家眼中的“人生赢家”。

  “一到晚上,看着崭新的家,感觉像做梦!”康艳的母亲马翠莲说。

  新家餐厅一角摆着直播灯具。马翠莲在手机屏幕前边试女帽边说价格,从最开始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到现在作为主播乐在其中,她也有了专属的人设和粉丝。

  而就在两年前,康艳的父亲突然病故,家里欠了几十万元债……她辞去城里的工作,在政策支持下,抓住家乡发展电商的“风口”,成功创业,今年还计划在红寺堡创办工厂,加工女帽。

  “上个月,刚开通跨境电商,今年要带着乡亲们把货卖到国外去。”康艳说。

  忙碌中,大家期待着新年胜旧年。在红寺堡这座宜居新城,行车道两侧的树枝上环绕着福袋、灯笼,广场上矗立的灯塔滚动着“我爱红寺堡”,对面区委大楼22点多依然灯火通明……

  一盏盏灯,照在红寺堡人的心间,人心亮堂,无惧前路。(完)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