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好文化遗产根脉,近年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坚持“保护”与“利用”双核驱动,在聚合力、优传承、促培育、拓传播上持续加力,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构建全链条保护机制,让文化遗产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
完善治理体系,打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牌”
坚持全面部署。成立以利通区委、政府牵头,区委宣传部、利通区发改局等1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文物普查工作专项资金,全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普查和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坚持联动协作。文物普查团队采用“文物局+乡镇文化站+第三方技术团”小分队合作制,对于“董府”“马月坡寨子”等已知文物利用无人机航测等手段进行拍照测绘,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对于新发现文物线索,邀请自治区专家团合作进行实地勘察、初鉴评估,构建协同进行、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坚持同向发力。组织各乡镇、部门通过政府网、公众号、户外宣传栏等方式,发布利通区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召集令,搭建起社会组织、企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桥梁,形成多方参与的传承保护利用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梳理出不可移动文物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6处,普查完成率100%。
加强活化利用,打出文化遗产保护“组合拳”
注重保留乡土文化。利通区在上桥镇牛家坊村建成黄河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整理、挖掘、收集犁耧耙耱、木制马车等藏品一万余件,立体式活化的展示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以物寻根,守护好文化遗产根脉,全方位讲好利通各族儿女团结奋进故事。
注重文化旅游融合。以“文化遗产利用+文旅业态创新”为主线,在石佛寺传统村落建设中嵌入陈氏医技十法、杨氏拳等非遗体验空间,开发医疗康养、武术教学、金丝画等沉浸式民俗展示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注重突出区域特色。推进非遗研学游一体化场馆建设,在强家老醋养生文化园建设传统老醋坊、醋文化长廊等六大展示板块,呈现传统技艺百年传承的奥秘。在巧儿刺绣艺术培训中心建成集刺绣技艺教学,文创研发展销、电商直播为一体的研学游平台,推动文化遗产多样呈现,彰显利通文化“符号”。
促进培育创新,打造文化遗产传承“新亮点”
构建“文化遗产+产业”模式。以创新传承方式为着力点,引导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带头人等群体深挖非遗技艺及内涵,拓宽文化遗产传承培育路径,如非遗传承人赵文花团队紧扣剪纸元素开发“汉服”“盖碗”等系列文创产品100余种,在传统与时尚交融互动中推陈出新,带动无业妇女20余人参与传承创新。文化企业带头人刘文博以文创产品开发、传承基地建设、艺术大赛参与、网络平台推广等多元化手段,增强古琴文化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挖掘寓教于乐功能。推出“品非遗”“研非遗”“学非遗”等特色美育课程,带动非遗传承人在利通区七小、裕民小学等学校开展“年俗里的非遗”“花儿·刺绣·剪纸小传承人培训”等文艺课程50余堂,让传统民间文化技艺在青少年群体得到传承。
扩大文化遗产传承辐射面。培育“非遗进乡村”“非遗文化社区”等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支持杨家拳、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在群众间开展传习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非遗文化在基层广泛传播。
突出专题宣传,打通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圈”
加大社会宣传。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悬挂横幅、印发资料,悬挂文物保护制度牌等方式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承办“黄河文化大讲堂”等线下课堂,切实抓牢文化遗产保护防线。
强化线上宣传。利用“多彩利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指尖非遗 心传承》《非遗利通》等文化遗产推介专题专栏,策划推出“非遗进校园”“尝尝,这是时间的杰作”等系列专题报道15篇,拍摄制作短视频7部,转发“文物科普”等政策性内容5条,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播提供窗口。
拓展活动推广。融合“文化遗产+节庆”模式,持续举办“从利通出发”越野文化活动、“农民丰收节”等大型特色文旅活动,在辖区内旅游景区、分会场、街区等场所开设非遗集市摊位、将地方文化、饮食文化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促进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互动体验,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