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武市城区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施“五心”工作法,打造群众满意、邻里和谐的宜居社区,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党建引领聚人心 网格治理强人心
镇河塔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社区,下辖3739户11213人。解决好辖区居民就业问题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镇河塔社区打造了车间建到家门口、岗位送到家门口、培训办到家门口、就业就在家门口的“2236”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成立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供销合作社和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擦亮“城南工人”劳务品牌,开展就业招聘、技能培训、精准帮扶等,2024年整体就业率达88.29%,实现有劳动力家庭零就业动态清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9051元,同比增长18.1%。
同时,镇河塔社区投入5600余万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科普馆等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康养中心、老年大学、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陆续落成。“网格丫头”居民服务品牌深入人心,“518”志愿服务队传递温暖,“333工作法”内涵丰富,居民议事会解决社区难题,“三亮三定三积分”激发党员热情,社区被列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目前,灵武市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党建+微网格”治理新模式实现党组织引领下的“网格合力”,建立“片长+楼长”的治理体系,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有力破解居民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件。
法治保障稳人心 文明创建育人心
“车上有重要证件和不少东西,但接电话忘记锁车,还好巡逻队发现后提醒我!”西昌街社区绿地宝塔小区王先生说。
为打造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西昌街社区成立了以小区物业、公安民警、外卖小哥、在职党员等为主体的义务巡逻队,晚上八点开始在小区内进行义务巡逻,发现有车主忘记锁车门、忘记关车窗的情况及时进行提醒,排查化解各类不安全因素和矛盾纠纷,让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灵武市城区街道紧扣“平安社区”这一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一居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调解员队伍”模式,组建治安巡防小分队104支943人。在各社区定期开展“律师下午茶”活动,让法律服务进小区。持续推进“网格+警格”融合建设,探索形成了“1+3+N”的网格治理队伍,累计为社区群众办实事8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问题700余件次。打造法治广场、法治长廊、和风细雨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居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社区安全防线有效筑牢。
“社区为我和老伴举行了‘金婚’活动,这张照片就是在活动中摄影师专门为我们拍的,一定要好好珍藏。”水木灵州社区居民赵爷爷激动地说。
灵武市以倡导文明新风为切入点,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召开“板凳会”“凉亭会”等居民协商议事会61场次,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自觉践行文明公约,争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开展“幸福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秦腔演出、达人邻居才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850余次超万人参与,打造“红色物业服务站”“红色驿站”22个,选树最美家庭、最美邻里、好婆婆、好儿媳、就业创业之星先进典型2000余人,推动形成“文化融入党建、党建引领发展”的良好格局,镇河塔、西昌街、水木灵州、鼓楼、东盛街社区入选自治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社区名单。
细化服务暖人心 基层治理聚人心
走进朔方路社区,舞蹈、书法、太极拳等功能室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以前只能在外面跳跳广场舞,风吹日晒还没有老师指导。现在有了舞蹈室,还有老年大学的老师现场指导,我们练得更起劲了,退休生活更丰富了,儿女们也放心了。”
灵武市城区街道各社区按照服务项目“全覆盖”、服务功能“高标准”、特色服务“接地气”的要求,打造“1+N”党群服务中心,成立老年大学、开办社区食堂、打造健康小屋,推出太极、八段锦、舞蹈等特色课程,结合传统节日组织辖区群众包粽子、制灯笼。推动27家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组织3200余人次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1800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700余件。
灵武市将“街居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延伸至小区网格,把社会力量归集到网格,推动实现网格“办小事、报大事”,部门“办实事、解难事”,用“五心”服务打造“五好”社区,让社区成为民主、文明、安全、和谐、美丽的“宜”居之地,党群齐心、凝心聚力共绘基层治理的精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