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的田野乡间依旧洋溢着产业兴旺的蓬勃生机。走进利原村现代农业设施基地,大棚在田垄间整齐排列,种植户李聚仁正穿梭在翠绿的黄瓜架间:“两座大棚一年能收入10万元,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利原村通过与农业科技公司深度合作,构建了“种苗培育—技术支撑—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统一培育的优质种苗、专业的技术指导,加上企业畅通的销售渠道,让科学种植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此外,“固定岗位+临时用工”机制让村里的2000多名中老年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昔日的农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从田间大棚到车间厂房,扁担沟的产业布局正从农业向多元领域延伸。在同利村的制衣车间,自动化缝纫机的“嗒嗒”声此起彼伏。“我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女工马金华对现状很是满意。这个总投资168.09万元的惠民项目,盘活了7860平方米闲置土地和厂房,全套自动化缝纫设备的投用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吸纳多名村民就业,预计未来三年用工规模将扩展至500人以上,年营业额可达2000万元,为扁担沟镇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而在渠口村,刚完工的沟道治理以工代赈项目同样释放着惠民红利——1619米治理后的沟道能将田地中的碱水排出,6座新建生产桥横跨两岸,不仅改善了区域农田排水条件和村庄环境,更创造了220个务工岗位,让基础设施建设的红利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最终指向的是村民“钱袋子”的鼓起来、村集体“家底”的厚起来。
在烽火墩村,1200亩苹果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以前苹果没地方储存,现在有了冷库,可以错峰销售卖上好价钱!”果农秦鹏飞一边采摘一边说,“我的50亩苹果年收入能有40多万元。”村里建成5座冷链库,通过租赁创收,预计年度增收10万元。“今年苹果行情好,是个丰收年,大家都高兴!”烽火墩村党支部书记马超望着累累硕果笑容满面。预计全村的苹果今年亩产达6000斤,商品果占比超65%,亩均效益突破1万元,实现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收益高”的转变。

如今,行走在扁担沟镇,产业兴旺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利原村的“温棚聚宝盆”到同利村的“扶贫车间”,再到烽火墩村的“特色种植+冷链仓储”,产业振兴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落,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甜,在产业兴旺的坚实支撑下,扁担沟镇乡村振兴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马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