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联,核心在干。今年以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立足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打破行政壁垒、聚合发展动能”为抓手,推动辖区罗渠村与解放村深化跨村联建,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治理链”,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协同发展新路径。
组织联建聚合力,筑牢共富“桥头堡”
紧扣“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原则,上桥镇创新构建“镇党委—‘一核两翼’党建联盟—跨村联建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推动两村从“单打独斗”向“抱团作战”转变。
通过建立“每周碰头、每月推进”议事机制,两村党员干部累计召开联建专题会议46次,敲定大棚升级、研学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12个,解决土地流转等民生难题28件。
而将罗渠村党群服务中心搬迁至两村交界核心区后,打造的“联建枢纽”已累计服务党员群众1.2万人次,其中,接待果蔬采摘咨询、研学团队对接等产业相关服务占比超60%;常态化开展的“党员大会联开、主题党日联过”活动,推动两村党员参与率从联建前的78%提升至95%,真正实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1+1>2”的叠加效应,为后续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夯实组织根基。
产业联兴强引擎,激活增收“新动能”
“以前守着几座旧大棚,一年到头纯利润最多3万元;现在跟着联建村搞精细化种植、做采摘游,去年光阳光玫瑰葡萄就卖了7万多!”罗渠村种植户马燕的感慨,道出了两村产业联兴的实效。
上桥镇精准锚定“强村带弱村、富村帮穷村”协同路径,以两村党组织为纽带,构建“党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共同推进“跨村联建精品果蔬示范园区”建设。
升级改造的70座旧大棚,通过引进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果蔬产量较改造前提升30%,优质果率从65%提高到92%;新建的5座高标准温室大棚,主打反季节水果西红柿种植,单棚年产值突破15万元,较传统大棚增收近8万元。
依托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辐射效应,开发的“观光采摘+休闲体验”项目,自2025年4月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8.3万人次,带动两村果蔬产品直销率达100%,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均超50万元,吸纳23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3800元以上,真正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与农户致富“双向奔赴”。
治理联抓促和谐,绘就乡村“幸福卷”
乡村要振兴,治理需先行。两村以联建为契机,将“协同治理”融入乡村发展各环节。
划分的12个“党员责任网格”实现两村农户全覆盖,56名党员中心户、28名无职党员通过“民情会商”“矛盾联调”机制,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矛盾、采摘服务投诉等问题180余件,矛盾化解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制高额彩礼等主题,联合开展的“乡村宣讲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50余场,其中“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主题活动覆盖群众2000余人,推动两村彩礼金额平均下降40%,8对新人选择“零彩礼”结婚,以文化活动涵养文明乡风,让“民族团结”“婚事新办”等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产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从“两村分立”到“全域协同”,上桥镇罗渠村与解放村的跨村联建实践,不仅是利通区深化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更为全市破解村级发展“小、散、弱”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