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葡萄园连绵、酒香萦绕;六盘山间云杉凝黛,橙黄点缀;罗山深处油松挺拔,褐黄垂落;黄河岸边芦苇如雪,金浪逐风……塞上江南的生态新卷芳华尽显。
宁夏作为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节点,着眼全局、率先作为,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修复规划层级体系,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覆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绘就“一张蓝图” 谋定全域生态新格局
蓝图的铺展,始于科学的顶层设计。2019年起,宁夏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案,将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全面纳入“三级三类”刚性框架,为全域生态修复划定“硬标尺”。
如今,“1+5+15”三级规划体系全面成型,形成分级保护、分类治理、分区修复的系统机制:自治区级规划锚定“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将全域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草原、南部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区,精准部署重点任务;市级规划聚焦区域协同,统筹推进流域与生态廊道治理;县级规划突出“一县一策”,细化修复措施。
“‘总纲引领、市域协同、县域落实’的闭环体系,既确保了国家‘三区四带’战略落地,又为市县精准施治留足弹性。”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据规划,到2030年,宁夏将建成“三廊四带一环”生态网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将提升至80%以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较2025年增长20%。
实施“分类治理” 重塑绿水青山新风貌
依托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宁夏因地制宜、分类施治,推动昔日“生态伤疤”蜕变为绿色发展“聚宝盆”。
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矿区,昔日千亩矿坑如今已是酒庄林立的旅游胜地。当地践行“矿山修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葡萄酒”工程,建成20余家酒庄、12家民宿,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就业13万人,当地农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葡萄酒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盘山区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隆德县修复废弃矿山4000余亩,让“石头山”变身生态公园,旺季山下民宿一房难求;西吉县对水源地月亮山实施近8000亩低效林改造,显著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村镇环境同步提升。
截至目前,宁夏已依托“三级”规划体系,打通“规划引项目、项目促修复”的良性通道,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608个,修复面积达120万公顷,生态修复成果持续显现。
创新“一套机制” 筑牢系统修复新保障
“三级规划全覆盖,关键在破解以往‘上下脱节、权责不清’的治理困境。”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负责人介绍,针对过往治理难点,宁夏创新推出三项关键制度:实行市县规划报批前自治区审核机制,确保与“一河三山”总体格局衔接;自治区统筹编制黄河一级支流修复方案,化解跨区域治理争议;推广“以地换林”“以林养林”等模式,构建“山林+”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2025年9月,宁夏以“三级”规划体系为核心的6个方面16条经验在黄河流域各省(区)推广;2024年年底,固原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从贺兰山东麓的“紫色经济”到六盘山的“绿色银行”,从黄河岸边的湿地重生到草原上的生灵回归,宁夏正以“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笔,在塞上江南的广袤土地上,持续绘就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任金玲 邹姣姣 杜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