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十四五”以来,“拥堵路”变得畅通,“老破小”焕然一新,“街角地”变身游园,12345便民服务热线满意率逐年提升,银川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持续增强。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始终将社会文明进步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引领,精心塑造城市品格。从遍布城乡的文化空间到浸润人心的科普活动,从精治善治的基层实践到全民共绘的文明画卷,文明的种子在塞上湖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崇德向善、文化繁荣、治理高效、人民幸福的文明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织密网络 让文化触手可及
行走在银川的街头巷尾,无论是都市社区还是乡间田野,一个个设计精巧、充满人文气息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市民驻足流连的“精神栖息地”。文化广场上,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轮番上演,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十四五”以来,银川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完善设施网络、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惠民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文化幸福网。
银川坚持规划先行,全面对标相关标准,高位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今,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实现100%达标。更令人欣喜的是,41个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星罗棋布,遍布全城,从“企业文化活动中心”到“农民工文化驿站”,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化客厅”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数已超900个,初步形成了“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的文化服务圈。
在完善硬件的同时,银川着力推动服务模式智慧化、精准化转型。通过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打破地域壁垒。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及“塞上湖城·大美银川”数字惠民平台的建成,让市民动动手指就能在线上参与文化活动、获取海量数字资源。
文化惠民,关键在“精准”。银川实施“文化润市铸魂”行动,年均开展“四送六进”“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等各类活动超2000场次,惠及群众300万人次。针对“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确保文化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银川还精心培育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乡村春晚”提质升级为“四季村晚”,让乡土文化四季绽放;“银川市广场民族健身舞创作与推广工程”入选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计划,成为展示市民风采的亮丽窗口。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银川的文化影响力。
点亮城乡 用科学赋能发展
“大家看看这个,记住买食品一定要先看生产日期和配料表。”在西夏区兴泾镇集市,银川市科协工作人员话音刚落,几位村民立刻围拢上来,认真翻阅科普手册。不远处,科普大篷车旁聚满了人,志愿者讲解糖尿病饮食禁忌时,有人用手机记录要点,有人举着宣传页追问“居家用电咋防短路”。热闹的声响裹着烟火气,飘满整个集市。
这样的场景在银川随处可见。在灵武市的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400余名师生脚踏沙砾前行,“治沙英雄”王有德站在苗木旁,用手抚过树苗枝干,讲述治沙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随后扶正幼苗、培实新土,掌心的沙土成为触摸科学的“勋章”。
在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课堂上,“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刚走上讲台,学生们立刻挺直腰背。当听到航天人在大漠中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时,孩子们睁大眼睛;听到科研工作者扎根实验室数年不放弃时,教室里格外安静。一个个科学故事如种子,在孩子们心底悄悄发芽。
如今,科学的触角已遍布银川各个角落。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游客亲手触摸植物标本,感受生态科学的奇妙;百瑞源枸杞博物馆中,市民围着种植模型,聆听枸杞培育的科技密码……28家社区科技馆活动丰富多彩,老人们学习仪器操作,孩子们围着志愿者询问原理。年均1200余场科普活动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带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体育运动会走进校园,超10万人次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好玩”。“银龄科普”课堂上,老人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掌握养生知识,笑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群众点单-科协派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志愿服务机制,让科普服务更贴心。社区老人想了解慢性病管理,学校想要开展航天主题活动,需求一经提出,科技志愿服务队便带着专业知识和设备及时响应。在银川,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集市里的耐心讲解、沙漠中的亲手栽苗、课堂上的动人故事,是真正“活”在身边的温暖力量。
精细治理 为城市幸福加码
几缕线条,融合凤凰、马兰花、黄河元素,构成立体图形——这是“志愿银川·凤彩熠熠”的品牌标识,在银川处处可见。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53万名,开展活动超2万场次,服务群众83万人次,“志愿红”日益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在街头,外卖员马煜和同事们将未归位的共享电动车摆放回临时停车区。近年来,1500多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自愿担任兼职网格员、文明督导员,参与“城市问题随手拍”活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力量。
银川在全区率先出台暖“新”服务二十条、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全域推进“友好之城”建设,累计培育市级示范场景10个、友好场景240个,打造582个“红色驿站”,让奔跑在大街小巷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道道“哨音”穿透街巷,一次次响应疾驰而至,构成银川基层治理中“高效协同共治”的常见景象。在永宁县湖印绿洲小区,一片近1.8万平方米的规划空地长期闲置,形成多处洼地湖坑,导致蚊虫滋生。居民通过微信群向社区反映后,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阳光社区接诉即办,第一时间“吹哨”,永宁县疾控中心、自然资源局、城乡公共服务中心等单位同步“报到”,共同推进水体抽排、杂草清理、填埋湖坑,彻底整治了扰民的“臭水坑”。
科技赋能推动基层治理从“汗水治理”向“智慧治理”跨越升级。“灵武AI社工”平台不仅能提供政策咨询、倾听诉求,还能流转办理居民反映的问题,让群众的眉头愈发舒展。
全民共创 让文明蔚然成风
“幸福感、获得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试金石。2025年,银川再次入围“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候选城市名单”,这背后是银川坚持把文明创建融入城市发展、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
“以前一下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楼门前下水道一堵好几天,积水伴着异味,让人难受。后来经过老旧小区改造,楼顶重做防水,楼道亮堂干净,下水管网也更新了,‘忧居’终于变‘优居’。”兴庆区北安小区居民林女士说。
一条条道路畅通和谐,疏通了城乡脉络;一处处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了生活品质;一片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凸显了民生关怀。“十四五”以来,银川从点滴细节入手,将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惠民实事相结合,交通疏堵、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等一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拥堵路”变得畅通,“老破小”焕然一新,“街角地”变身游园,12345便民服务热线满意率逐年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持续增强。
“争做文明银川人”“银川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使用公筷 文明用餐 健康你我”……在银川街头,公益广告和文明标语牌随处可见,志愿服务触手可及、人人参与,文明有礼、奉献友爱已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和城市亮丽名片。
提起曾荣获“时代楷模”、第十三届爱心中国十大公益道德模范、新征程学雷锋“志愿者优秀带头人”等荣誉的谢双义,熟悉他的人都称赞其“不简单”。自2008年起投身志愿服务,他组建爱心车队连续17年开展“爱心送考”活动,2018年以个人名义出资联合社区成立银川市首个雷锋展览馆。“只要活着,我就会把公益事业进行到底。”谢双义说,这是他坚守的事业,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十四五”以来,银川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和帮扶礼遇活动,“新时代好少年”马懿、“最美奋斗者”裘志新、道德模范海智梅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各类凡人善举、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志愿者、拥护者,让这座文明之城更有温度。(记者 肖梦琪 鲍淑玲 吴春霖 陈星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