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银川市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18笔,交易水量7.04亿立方米,成交金额突破7.18亿元,位居宁夏首位;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40家、节水型公共机构1265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03个,节水型党政机关达标率达99%。
“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西北城市,银川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水四定”示范市建设为总牵引,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从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激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在用水效率提升、用水权改革、节水控水攻坚等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成功走出一条干旱区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改革破冰:激活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新动能
“每一滴水都能变成‘流动的资产’,这是用水权改革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对水资源价值的全新认知。作为全国首例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的参与者,该企业通过购买置换黄河水指标,既保障了生产用水需求,又降低了用水成本,成为改革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这场开创全国先河的交易,于今年5月在银川“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完成。3家新材料龙头企业以0.728元/立方米的价格,购得150万立方米再生水置换黄河水指标,总成交额达109.2万元。这一创新实践打通了“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流转通道,让污水经处理后成为生态补水,置换出的黄河水精准流向高附加值产业,实现水资源从“单向消耗”到“循环增值”的质变。
如何用好每一滴黄河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眼下,冬灌正有序推进。走进贺兰县立岗镇,黄河水沿着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多级渠道汇入农田,灌溉后的广袤田野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过去农田多是大水漫灌,水源浪费严重,加上渠道年久失修、闸门不严,渗漏问题突出。”宁夏立水源智能节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香玲说,如今通过安装自动化计量设施、实施渠道砌护,有效减少了渗漏和上下游灌溉不均、无效灌溉等问题,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也缓解了灌溉周期长的难题。
作为用水权改革试点县,贺兰县深挖农业节水潜力,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3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441提升至2024年的0.567,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当地不断完善农业水价、工程管护、用水管理、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等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实现节约集约利用。
从企业享红利到县域破难题,银川市用水权改革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银川市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18笔,交易水量7.04亿立方米,成交金额突破7.18亿元,位居宁夏首位;同步开展用水权收储10笔、用水权质押贷款9笔。一系列市场化举措,推动节余水资源加速转化为水资产,让“节约用水有利可图”从理念变为现实。
全域节水:绘就全民参与的节水新图景
“以前浇花浇草全靠自来水,现在用的是回收的雨水和再生水,我们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雨水通过路面透水砖和水系汇集至集水井,过滤后二次利用,用于水系补给和绿化浇灌,小区景观绿化用水每年可节约300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宝湖社区党委书记李红彩指着宝湖天下小区里的节水设施说。经过节水改造,该小区不仅实现了雨水收集再利用,还换上了更为先进的计量器具和阀门配套设施,可以对小区水情实时监测,便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管道“跑、冒、滴、漏”现象,并及时维修。
“现在打开水龙头会下意识调小水流,洗菜水冲厕所、洗衣服的水擦地板,这些节水小技巧早就成了日常习惯。”宝湖社区居民吴平分享着自家的节水窍门。在这个节水型社区里,节水元素随处可见:楼道里“点滴节水,汇成江河”的标识格外醒目,宣传栏里的节水漫画生动有趣,广场上的节水标语朗朗上口。全方位的宣传引导,让节水理念潜移默化融入居民生活。
从社区庭院、校园课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银川市正将节水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勾勒出全域节水的立体图景。数据见证成效: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8.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5,各行业用水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全民参与的热潮,正汇聚成节水护水的磅礴力量。“十四五”以来,银川市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40家、节水型公共机构1265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03个,节水型党政机关达标率达99%。通过实施高校节水专项行动,6所高校建成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年节水量达60万立方米。“精打细算、一水多用”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幅全民共建共享的节水新图景,正在“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