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以工代赈描画乡村振兴新图景-新华网

利通区以工代赈描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1-21 12:26:14
来源:利通区融媒体中心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牢牢把握“项目为王、民生为本”理念,将以工代赈作为激活乡村资源的“金钥匙”,奏响就业“增收曲”。

  走进扁担沟镇同利村日光温室大棚,棚里绿油油的香菜长势正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以往这个村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业,村集体无经营性资产,群众就业渠道单一。2023年,依托以工代赈政策整合专项资金实施项目,流转土地46.92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6栋,冷棚17座,冷库1座,一切变魔术般发生了巨大变化。

  “项目建设期间,组织本村及周边脱贫户、移民群众参与施工,吸纳务工人员325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20多万元。”扁担沟镇党委书记莫鹏介绍说,该项目以“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移民参与”三位一体运营模式为核心,引进宁夏百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运营。同时,企业优先开展村民技术培训,强化联农带农技术支撑,推动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

  2025年,随着产业园扩能,项目长期岗位增至23个、季节性岗位增至60个,并且让村民共享资产收益。通过市场化运营与联农机制深度融合,实现“建一座园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移民”,为移民安置区产业振兴提供了可推广经验。

  乡村产业振兴,既要“钱袋子”鼓起来,更要“颜值气质”升上去。来到扁担沟镇渠口村2025年“和美村庄”试点项目现场,工人热火朝天地平整土地、清理杂物。

  渠口村6队的退水沟长期得不到清理,淤泥杂草堆积,护坡侵蚀严重,排水不畅且威胁路基安全,影响村容村貌。通过“和美村庄”项目建设,排灌设施升级、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景观美化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项目创新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开发本地岗位约110个,重点吸纳低收入人群,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57.21万元。“现在沟道通了、路灯亮了,家门口种树、铺路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渠口村村民柯占华说。

  渠口村还通过整合农技培训资源,在村民务工过程中同步开展种植技术、作物管护等技能传授,提升村民就业竞争力;而通过水利设施改造使沟道治理率达到95%,有效破解了农业灌溉难题,为发展优质粮食种植、特色瓜菜培育等产业奠定基础,实现项目建设实效与村民长远受益深度融合的双赢目标。

  金积镇郝渠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同样交出亮眼答卷。“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垃圾清运也不方便,现在路平了、环境美了,自己还学到了技术。”村民韩桂侠说,项目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更让大家掌握了实用技能。2025年,郝渠村总投资515余万元的项目带动136名村民就业。

  盘活闲置资源,方能释放发展后劲。金银滩镇将原奶牛核心园区2337亩闲置场地改造为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改良了土地,完善了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跟着项目学技能和手艺,每天能挣几百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丁娟说。据了解,金银滩引入内蒙古嘉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21座高标准智能温室种植高端蓝莓,实现“务工实践+技能培训”双结合。

  从产业园区到和美村庄,从基础设施到生态治理,利通区始终坚持“赈”“育”结合,推动以工代赈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赋能转变,既强健了乡村发展的“筋骨”,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据介绍,2025年,利通区共争取以工代赈项目9个,通过“项目建设+劳务增收+技能提升”模式,带动1484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张梦)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